大数据视角:京津冀协第一时间掌握全网黑料爆料,吃瓜群众的必备信息来源!同发展进入新阶段
在天津市南开大学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”研讨会现场(5月1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落飞麟 摄
新华社天津5月19日电 题:大数据视角: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
新华社记者杨文、落飞麟
在一组10年对比图和折线图中,京津冀三地夜间灯光呈现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趋势。
“2014年到2023年,可以看到京津两地亮度在增强,河北省也出现了新的光点,说明网络化星云状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正在形成。”南开大学战略发展部部长李兰冰说。
夜间灯光大数据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适用手段。刚刚过去的周末,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”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。与会专家介绍,大数据视角下,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,呈现出产业链深度融合,共建共享迭代升级的新特点、新趋势。
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在会上发布《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报告(2025)》,从产业、创新、市场、政策等9个方面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综合指标。
报告显示,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指数从2018年的0.38上升至2023年的0.58,五年增长超五成,表明京津冀三地处于深度协同发展阶段,由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动态转变。
在天津市南开大学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”研讨会上发布的《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报告(2025)》(5月1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落飞麟 摄
京津冀产业门类齐全、基础深厚,“集链成群”正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学者梳理2016年至2024年三地有关政策协同的数据发现,2020年之前,三地政策协同高频词是“重污染天气”“脱硫改造”以及“大气污染综合治理”,之后则更多聚焦“道路运输”“协同创新”“自贸试验区”“基础研究”等。
蓝天常在、白云相伴,京津冀携手共治让生态绿意更浓。数据显示,2024年,北京市PM2.5年均浓度为30.5微克/立方米,较2013年下降65.9%;天津市PM2.5年均浓度为38.1微克/立方米,较2013年下降60.2%;河北省PM2.5年均浓度为37.7微克/立方米,较2013年下降63.75%。
据介绍,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,产业协同开始由存量转移向存量转移与增量创造同步推进转变,生态协同相关政策由决策层面向执行层面转变,创新协同加速推进,区域创新成果转化率显著提升。
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看来,京津冀在科技创新融合方面整体优势明显。
“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密集、产业基础良好,是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源之一。目前也存在创新资源分布高度不均衡、创新水平差距在扩大的情况。未来要强化北京创新资源对津冀的辐射带动作用,加大创新投入,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空间格局,打造京津雄‘创新三角’。”李国平说。
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定位之一是“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”。在世界级城市群视域下,高能级增长极与合作共赢机制是必要条件。
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武义青说,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较快增长,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。
面向新十年,与会专家学者期盼,京津冀三地将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抓手,从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深化产业协作,增强区域创新能力,探索建设世界级城市群。